氣脹式救生衣廠家談救生設備廣泛應用
救生衣屬于個體防護裝備又稱為水上防護服,廣泛應用于飛機、客輪、商業漁船、軍艦、游艇、海上鉆井平臺及其它多種水上作業場合。
船舶救生設備:船舶在水上救援落水人員或船舶遇難時進入自救或救護他船的專門設備及其附屬器件的統稱。主要有救生艇、救生筏、救生浮具、救生衣、救生圈和求救訊號發生器及其配套的吊放機械等附屬設備。救生設備早期僅有浮具,現代都裝有動力裝置,向便于取用、登乘、操作的自動化方向發展。
《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和中國《海船救生設備規范》,對在不同水域航行的各類船舶配備的救生設備的數量和性能要求均有相應規定。在航行或水上作業期間,救生設備須保證處于立即可用的良好狀態。各種救生設備要有固定位置,并繪圖展示,以便船上人員掌握,需要時可就近取用。各國據之頒布有船舶救生設備規范.在上述公約1983年修正案中,對救生設備方面又有了許多新的要求,主要有:
1)對國際航行的客船,要求配置能自動扶正的部分封閉救生艇或全封閉救生艇。
2)對運載易燃貨物的油船,化學品質船等,要求配備能防火至少8mm的耐火救生艇。
3)對2萬總噸以上的大型貨船,要求其救生艇能在船舶以5kn航速航行時降落下水。
4)要求救生衣能保溫,救生衣:數量是按照乘客的數量而配備,保證每人一件。同時在值班處所配備足夠數量的救生衣,另在甲板易見處配備相當于乘客總數5%的救生衣,而且額外配備乘客總數10%的兒童救生衣。
5)保溫救生衣服:按每艇3套的數量配置于救生艇內。
6)要求救生圈配備自亮燈和自發煙霧信號,救生圈:按船舶的結構和船長,在船兩舷、首尾配備,相應數量的救生圈,同時其中有一半的救生圈配有自亮浮燈,至少有兩個救生圈配有自帶煙霧信號.
7)救生艇:國際航線的客輪,全船救生艇按定員總數的75%配備,國內航線的客輪,全船救生艇按定員總數的40%配備。
8)救生筏:依乘客的數量來確定救生筏的數量。
9)救生浮具:在乙類航線的客船另配備乘客總數3%的救生浮具。
10)拋繩設備:4套拋繩設備放于駕駛臺。